当前位置  >  首页 > 教育教学

教育管理中的“捂盖子”思维要不得

来源:蒲公英评论 日期:2024-09-19 【字体:

近日,有网友发帖称,广东普宁一中学出具的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上,有“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,坚决不拍照、不录视频”的内容。普宁市教育局对此表示,情况属实,已责令学校收回承诺书,并将该表述更换为“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”的内容,目的是避免影响学生学习。

近年来,在舆论的影响下,对于校园欺凌事件,当地教育部门及时介入,涉事学校“积极”整改,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还是想采取“捂盖子”思维。学校要求学生承诺不拍照不录像,无非是怕被发到网上,怕事情闹大,学校丢了名声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看来,证据、真相不算什么,舆情才是“洪水猛兽”。他们习惯以“家丑不可外扬”的心态看待问题,患上了“舆情恐惧症”,想的不是正视、解决问题,而是淡化、减少问题,试图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

“捂盖子”思维,不只存在于校园欺凌治理,还发生在教育管理的其他方面。去年8月31日,云南曲靖二中云师高中,学生在就餐后发生腹泻、呕吐等现象,送进医院治疗。事情发生后,学校立刻没收了学生们的手机,但纸还是包不住火,变成了全国舆情热点。去年发生的“江西工职院‘6·1’食品安全事件”,本该是一件普通的食品安全事件,但涉事高校和市场监管部门觉得“搞得定”,在众目睽睽下,将“鼠头”变成了“鸭脖”,现代汉语中也多了一个“指鼠为鸭”的词汇。如果一开始有关方面就老老实实按照食品安全事件处理,又哪会有后来的汹涌舆情?

之所以有“捂盖子”思维,主要是平时工作掉以轻心,一旦出现事故,最怕负面新闻和舆情。为了躲避舆论,逃避责罚,教育管理者便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事实,压制负面舆论的传播,甚至不惜花费很大的精力、物力和财力,制造假象欺骗公众。殊不知,盖子虽然捂上了,但问题还没有解决,如果没捂好,就会把自己架在火上烤。

以隐瞒、掩盖或拖延的方式处理问题,看似短期内维护了表面的和谐与稳定,实则潜藏着危害,问题被“捂”住,就如同在花园里隐藏了病虫害,日积月累,最终可能导致教育生态失衡。如果长期采用“捂盖子”思维处理教育问题,还会降低学生、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,甚至会引发家校社信任危机。

改变“捂盖子”思维,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问题。面对事故和舆情,首先要坦诚地面对问题,分析问题的原因,承担该承担的责任。其次,要有改变问题的决心,要有勇气和动力。最后,要拿出解决问题的举措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,也是低成本解决教育管理危机事件的最佳策略。

(作者李海洲,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。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,违者必究。)